髕骨脫位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,其主要成因是內側髕骨復合體發生了病理性變化。內側髕股復合體是髕股關節的主要被動穩定系統,它包含內側髕股韌帶(MPFL)、內側髕脛韌帶和股內側肌三個部分。醫學研究表明,MPFL在穩定髕骨側方移位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。因此,修復或重建MPFL對維持髕股關節的正常運動具有重要意義。
目前使MPFL恢復正常功能的重要手段是肌腱移植重建( Tendon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)。此項技術的可靠性已被證明,能提高髕骨的穩定性和患者生活質量。然而,肌腱移植重建技術需要在膝關節周圍提取自體移植物,有額外的并發癥風險,可能導致關節運動學和步態模式的改變。而使用縫合帶增強技術(Suture Tape Augmentation)并沒有這樣的問題,只是其可靠性有待驗證。
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黃勇醫生對以上兩種技術做了比較研究。試驗中選取多個膝關節解剖標本,在每個試驗條件下,進行3個完整的伸直和屈曲周期。第一個周期作為預處理,記錄下后續周期的平均值進行比較。測量膝關節6個不同屈曲等級:0°、10°、20°、30°、60°和90°,結果參數包括平均接觸壓力(MP)、峰值接觸壓力(PP)、接觸面積(CA)、髕骨移位(PS)和髕骨傾斜(PT)。
在髕骨移位和髕骨傾斜值的測量中,醫院使用了NOKOV光學動作捕捉設備。試驗中,股骨水平固定,將脛骨固定在3D支撐臂上,脛骨可自由旋轉。反光marker貼在股骨、脛骨與髕骨表面。按3種不同的預負荷(2 N、5 N和10 N)加載股四頭肌和髂脛束,測量不同修復技術下的髕骨移位與髕骨傾斜值。下圖是用模型做的簡單測試。
得到所有標本的結果參數后,對各標本在不同屈曲角度下進行配對t檢驗,可確定不同負荷下縫合帶增強與肌腱移植重建MPFL之間的差異。
更多詳情,請留言
-
您可致電010-64922321或在右側留言,獲取您專屬的動作捕捉解決方案與報價單
- 領域 *
- 提交留言
